欢迎访问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为健康中国代言为美丽中国添彩 ——记黄梅戏舞台上的农工党员杨俊

来源: 本站  时间:2015/5/6 10:57:18  浏览次数:15853


杨俊,女,1963年11生,农工党员,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终身津贴专家。现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北省委常委。

1.这辈子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唱戏

与众多出身艺术世家的演员不同,杨俊的家庭并没有给予她戏曲氛围的浸染,反倒是贫寒与无奈,迫使她走上了黄梅戏的曲折人生路。1975年,12岁的小杨俊听说报考艺校就可以吃国家的饭,于是卯足了劲儿在考场唱了一首《闪闪的红星》。在赢得考官们频频颔首微笑之后,她带着些许彷徨些许兴奋,迈进了安徽省艺校的大门。

安徽艺校的饭一吃就是5年。学校的饭菜并不可口,但学校里的戏曲大餐却深深地打动了她。她如饥似渴地汲取黄梅戏艺术的营养,在简陋的练功房里度过了五个春秋。

1980年,杨俊以全校第一的毕业成绩顺利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正式开始了黄梅戏表演的职业生涯。同一时期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的,还有杨俊的艺校同学马兰、吴琼、吴亚玲、袁枚。五位姐妹在八十年代初崭露头角,尤其是1982年赴香港演出后轰动全国,被誉为黄梅戏五朵金花。

潮水般的掌声总有退去的时候,名噪一时并不能带来永久的光环。杨俊等青年演员曾一度因为没有角色而不能登台。当年轻人火热的追求遭遇冰雨的瓢泼,总会心生迷惘。为了弥补缺戏的尴尬,杨俊在影视界寻到了一丝安慰的曙光。在一些导演的垂青下,杨俊得以有机会出演影视作品。经典电视剧八二版《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变的村姑,就是杨俊饰演的经典角色,至今令各个年龄段观众记忆犹新。

那段岁月,杨俊颠沛于片场,接连不断的走穴竟然让她意外地赚了很多外快。杨俊自称她是那个时代的有钱人。但她并不快乐,她觉得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多年的苦学经历已让她无法割舍内心深处的黄梅戏情怀,她无时无刻不渴望回归黄梅戏的舞台。

在1989年,杨俊用一个异常大胆的决定赢得了新生。她毅然离开那个给她带来无限荣耀的黄梅戏圣地,来到大别山深处的湖北黄冈,丢弃浮华的过往,开启另一段创业生涯。

从一个繁盛的戏曲都会漂泊到孤独异乡,一切从零开始,但杨俊浑身充满了干劲,因为那是她的追求。只要给她舞台,她就要付出全部。

为了创作和排戏,杨俊无情地推辞了大量应酬和演出,连央视的春节戏曲晚会邀请也被“忍痛割爱”。令她自己至今都耿耿于怀的是,她不得已失约了30年同学聚会。

对黄梅戏的惦念和痴迷,让她在睡觉时常常梦游般地做出兰花掌或佛手拳的手势。

为了全身心地打拼,她在最佳年龄段多次放弃了生育,注定要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女人,落下一辈子的遗憾。

筚路蓝缕,手胼足胝,付出终有回报。她先后主演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主演黄梅戏电视剧《貂蝉》,主演大型黄梅戏《和氏璧》等一系列饕餮大作,并夺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多项大奖。

在自己领衔搭建的舞台上,杨俊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她再一次投入黄梅戏的怀抱,贪婪地浸泡在黄梅戏艺术的韵律中,并屡屡开出灿烂的花朵。从此,她再也没有偏离航向,一直求索在黄梅戏曲艺的表演和创作中。

回忆过往,杨俊时常感慨:“我这辈子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唱戏。”

2. 坐在观众肚子里写戏——鄂派黄梅戏的重振与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俊受邀来到湖北黄冈时,接受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一个重要使命——组建湖北黄梅戏剧团,振兴鄂派黄梅戏。

尽管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冈黄梅县,但彼时湖北黄梅戏事业已萧条不堪。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就这样“胆大包天”地扛起了重振湖北黄梅戏的千斤重担。

杨俊把那时的自己看作是一个垦荒者。既然黄冈给了她新生的机会,她就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呵护黄梅戏娘家的这片热土。

短短几年中,湖北黄梅戏就声名鹊起,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国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国务院终身津贴等顶级奖项和至高荣誉,见证着杨俊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努力。

湖北的第一部黄梅戏电影,湖北的第一部黄梅戏电视剧,湖北黄梅戏剧团的首场挂牌演出,都深深地打上了杨俊的烙印。杨俊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册中。

“我在黄冈待了19年零6个月”,杨俊对这个时间表述得非常精确,“那里留下了我的青春,我的汗水,泪水,徘徊,坚持,还有好多东西”。她试图去描绘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但似乎所有的词汇都显得虚弱乏力。听杨俊缓慢地回顾,你能从她的双眸中读到岁月的沧桑,也能看到一代艺术垦荒者的坚毅。

当同事们还在为鄂派黄梅戏的重振而欢呼和享受的时候,杨俊却在内心深处酝酿着再一次冲锋的号角。

“传统戏曲必须走入都市,才能扩大影响,才能持久发展”。杨俊从不肯止步不前,她要让湖北黄梅戏走出山乡,让城市里的男女老少都知道,湖北不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还有一支黄梅戏的生力军。

2009年,杨俊再一次将曾经的坐标连根拔起,来到武汉市,进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开始了再一次的寻觅。

闯荡大武汉,最大的痛苦,是失去了成熟的团队,失去了默契的伙伴。杨俊像一棵无根的草,漂泊了好长时间。此时的杨俊,已不再年轻,再度的蛰伏与等待,让她更加焦虑。

无论多么苦闷,杨俊都不曾放弃梦想,她一面思索黄梅戏在大都会的生存之道,一面为鄂派黄梅戏再度创新积蓄力量。

机会总是青睐勤奋的人。2010年,湖北省提出“抢占土家文化新高地,开创湖北黄梅戏新局面”,为此要打造一部经典戏剧作品。鉴于杨俊的艺术才能和创业精神,省里决定:这部大戏,要用黄梅戏来演,要以土家文化为素材,要让杨俊主演,三点原则,雷打不动。

从湖北省对黄梅戏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杨俊看到了新的转机,更感受到了湖北对她的信任与期盼。

军旗已高高飘扬,时不我待。但杨俊却宽慰团队成员:“大家把功利抛开,不要冲奖而去,不要想着做给专家看,我们要坐在观众肚子里写戏,我们端出来的东西要真诚,要纯粹。你们不要有压力,这次就是我杨俊想过戏瘾了!”她让大家放轻松,却把沉重的包袱全兜在自己肩上。

2011年2月,由湖北土家族的经典故事创作而成、杨俊主演的黄梅大戏《妹娃要过河》在武汉首演,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此后,该戏又作为中共建党90周年、全球华人华侨创业洽谈会、香港回归15周年等大型活动的重点剧目参与演出,并拍摄成为实景数字电影在全国上映。杨俊的创作和演绎不禁让人感叹,原来戏曲可以这样时尚。

2013年10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妹娃要过河》将在山东理工大学开演的消息一经传出,顿时一票难求。演出过程中,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我来推你嘛”的呼声排山倒海。俯瞰大学生对传统戏曲的热情回应,杨俊内心流淌着滚烫的热泪。多少年呕心沥血,多少次推倒重来,多少回沉沉浮浮,终于化茧成蝶,实现了黄梅戏进军大都会、吸引年轻人的夙愿。

是杨俊,让黄梅戏在娘家重振旗鼓,并走上了独树一帜的创新之路。

3. 管理舞台上的艺术家——院长和演员的角色交织

如今的杨俊,已不单单是一个演员,2013年,她出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多个剧种要发展,数百员工要生存,这些已远远超出一个普通演员的能力范围。

杨俊曾在微博中感慨,上班比演戏要累。显然,院长的困难比演员要多得多。

杨俊一直追求完美,总是给自己加压,因而对同事和下属的要求也高,这就要磨合团队的步调。

艺术从业者通常个性十足,演员们的价值取向千差万别,院长既要聚合集体的利益,又要尊重演员的个性。

文艺院团日常事务琐碎复杂,管理知识的匮乏常常让杨俊如坐针毡,生怕自己的失误造成职工利益的损失。

……

困难永远罗列不完,新院长总是会碰到棘手的新麻烦。

杨俊说:“管理和表演不一样。舞台上若出了什么差错,我能够凭借从小学的那点技能掌控好。但管理这一块,是不能耍聪明的,你必须懂得它。”

不服输,是杨俊生来的性格特质。她给自己总结了几条基本的管理经验:一是学习,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学习,学习管理理论、人员安置政策、劳动法,诸如此类。二是感染,“人是教化不出来的,只有靠感染”,杨俊相信,只有自己全情投入,才能带动身边的人。

杨俊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劳动法,她说:“职工的利益都在劳动法里面,我只有知道他们的权益在哪,才能为他们去争取。”

如今的文化体制改革让许多文艺院团感到焦虑,杨俊的剧院也不例外。她坦言:“我们现在仍然躺在体制中做着黄粱美梦。如果真市场来了,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危机感一直在杨俊的脑子里徘徊。

杨俊告诉自己的员工:“现在政府关心我们,保护我们,但这些可能会没有的,转企改制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要适应无色的生活。我们不要相信面包会有的,我们就相信一场一场地演。我们唱戏的人,不要把自己拔得很高,把戏唱好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每年演400场,我们问市场要钱,问观众要钱,拿我们的血汗钱,我们不亏心。”

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员工的心,用自己的魄力迎接改革的挑战,在管理的舞台上,杨俊表现得依然精彩!

4. 守台与让台——艺术生命的更替哲学

在当今演艺市场更加开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潮流极速更新的时代,中国戏曲界培养固定观众群已经步履维艰,但杨俊凭借其超凡的个人魅力和不断创新的表演,赢得了大量的热心观众。她每到一处演出,都有激动的戏迷簇拥等待。她的微博,每天都有众多粉丝关注留言。

曾经的五朵金花,有一些已悄然转行或告别舞台,杨俊依然在广大戏迷的拥戴中延续着事业的辉煌。从12岁踏入戏曲界开始,杨俊已在舞台上活跃了近40个春秋。她无疑是中国黄梅戏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

一个不容争辩的矛盾是,在曲艺界,知名演员持久的艺术生命,恰恰成为青年演员成长的瓶颈。

杨俊无心去做一个舞台上的独裁者。她胸怀的是黄梅戏整体事业的繁荣,盼望的是各戏曲剧种抱团取暖、交相辉映的局面。

“为了留住我们的戏迷,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我必须守住这方舞台;为了年轻演员的成长,为了黄梅戏事业后继有人,我又必须勇敢让出舞台。”守台与让台的辩证法,就是杨俊悟出的艺术生命的更替哲学。

担任戏曲艺术剧院院长后,杨俊更加体会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人才战略一定要考虑。现代的文艺队伍,不能青黄不接,这个我们是有过教训的”。

在让台的问题上,杨俊表现得极为无私,令人感动且钦佩。她说:“我们这些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老演员,必须要明确,为年轻人搭建平台,为年轻人培养观众,是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作为院长,我要做的,就是披荆斩棘,把路打开,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守台与让台如何平衡呢?杨俊有一套理论,叫做“引领性演出”。她的观点是,类似于她这样的演员,应该多做引领性演出,用自己的表演为年轻演员开山铺路、牵线搭桥,甘当年轻人的媒人和推手,不能迷恋于自己的风华绝代。

“只要黄梅戏永葆青春,我愿意优雅地老去。”这就是杨俊对待艺术生命的态度。

5. 正能量的扩散——社会舞台上的健康美丽大使

尽管杨俊谦称自己只做成了一件事,但实际上,她的舞台绝不仅限于黄梅戏。

1993年4月,杨俊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旋即成为湖北农工党员的标杆和骄傲。杨俊并不知道,自己数十年如一日苦苦耕耘的精神,鼓舞着许多农工党人在基层岗位默默无闻地艰苦奋斗。

作为一名资深农工党员,杨俊还有很多社会兼职。她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剧院管理和演出工作之外,杨俊参与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她为严惩伤害女性身心犯罪行为高声呐喊,为反家暴立法深入调研,为留守儿童教育献言献策,为孕妈妈的修身养性指点迷津,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立项积极奔走。尽管在戏外,她仍用舞台上的饱满激情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杨俊总是说自己没有文化,在人大、政协、农工党和文联等组织中幸运地接触到了各路精英,参与了诸多社会调研,丰富了阅历,拓展了视野,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她表现得如此谦逊,却依然挡不住举手投足间的耀眼星光。她的眼神、表情、话语、动作,无不散发出清爽干练、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而聚集杨俊式的正能量,正是全体农工党人的奋斗目标。

无须去找寻华丽的辞藻来概括杨俊的人生,因为杨俊本身就已成为一种符号。无论摇曳在舞台上,还是行走在人群中,杨俊总是如此亲切温馨,让人感觉到健康的力量,让人品尝到生活的美好。她天生就是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