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大力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襄阳市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工党襄阳市襄城区总支 王华礼
集中供热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的重要民生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其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商业和居民住宅的供热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襄阳市抢抓城区集中供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热力资源的优势,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分步实施城市供热规划,不断满足企业生产用热和人民生活对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需求,总体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一、襄阳市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襄阳市城市供热专项规划》(2014-2035)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及供热系统的特性,将襄阳中心城区分为4个供热区域:供热Ⅰ区(樊城区邓城大道北、襄州区、油坊岗、深圳工业园、襄阳纺织工业园、襄阳樊西新城及襄北物流园);供热Ⅱ区(樊城区邓城大道以南、小清河以西);供热Ⅲ区(襄城区、余家湖);供热Ⅳ区(东津新区)。目前,襄城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已经开工,正在建设余家湖、庞公和城南3座换热站、30km供热管网和用户终端设施,樊城片区热源点已完成选址,正在做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从工程的规划建设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是领导重视,全力推进。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集中供暖工程建设,将其作为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极的重要举措,2017年列入改善民生十件实事,科学部署,加快推进。
二是民生为本,生态优先。实施集中供热工程是合理使用能源,降低供热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污染,改善大气环境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如:供热Ⅱ区的热源点由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控股建设,由燃气发电机组替代安能热电厂现有的燃煤机组,供热Ⅲ区由华电襄阳电厂集中供热,6台机组已全部完成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改造,实现了燃煤机组的超净排放,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同时,减少了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并对废水实现了集中处理和循环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供热Ⅳ区(东津新区)将采用清洁的分布式能源,实现区域内的冷、热、电三联供。
三是抢抓机遇,利用优势。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已明确将热电联产作为重点工业领域的重点项目,襄阳市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号召,充分利用华电襄阳电厂的优势,和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合作,大力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华电襄阳电厂是焦枝铁路进入湖北省的第一个路口电厂,也是华电集团在鄂西北地区唯一的电源支撑点,现有总装机容量为2600MW,是湖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目前电厂已实现了对襄城余家湖工业园和华中药业产业园区的集中供热,为全市集中供暖工程积累了经验,并将提供热源点建设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二、襄阳市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襄阳市前期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热源点少、建设进度较慢
整体布点偏少,目前只有三个热源点:东风热电厂可供蒸汽150t/h,建设管网13km,有17个用户;安能热电厂最大供热流量280t/h,建设管网30km,有197个用户;华电襄阳公司最大供热能力1200t/h,建设管网16km,仅有2个工业用户。原规划中的大唐热电厂2015年12月已经核准,至今仍未开工;樊城热源点2014年已规划布局,2017年才明确建设主体。现有的樊城安能热电厂及高新东风热电厂分别建于1982年和1991年,大部分机组老化,容量小,煤耗大,效益低,污染严重,随着城市环保、能耗标准的提高,面临关停淘汰。华电襄阳电厂建于1996年,为纯凝汽式机组,供热能力有限,需要改造后才能满足襄城片区的用热需求。
(二)管网建设滞后
一是主管网建设滞后。我市现有管网已使用二三十年,设施老旧,跑、冒、滴、漏严重,热损较大,热效率低;由于供热体系建设缺乏统筹,现有管网通达性不够,供热半径小,主城区绝大多数区域都没有覆盖管网。襄城片区管网建设已先行,但是向主城区延伸进展缓慢。主要由于前期规划考虑不周全,施工过程中出现部分线路变更,增加了主管网铺设里程,延迟预期时间进度;主管网铺设需铁路、公路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存在协调难度大、配合不力的情况,影响项目顺利实施;征迁工作涉及地面附着物清表工作和房屋征迁评估工作,难度大、推进慢,影响项目进程。二是二级管网配套建设没有同步进行。二级管网配套建设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和新改、扩建小区、新规划的道路预留供暖管道等,这些方面的难题目前规划设计未提前充分考虑,没有与主管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
(三)集中供暖配套费问题制约管网建成后普及推广
管网建成后,便面临居民最终能否接纳和承受价格不低的集中供暖配套费及热力销售费(取暖费)的问题,尤其是居民一次性要支出较高的集中供暖配套费,将成为影响集中供暖普及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集中供暖配套费是分摊到每个终端用户的配套建设费用,根据北方一些供暖城市的经验数据,按户均建筑面积100m2、150元/m2左右计算,费用为15000元左右。取暖费参考周边城市(如武汉、十堰)的价格20-30元/m2计算,一个供暖季的费用为2000-3000元左右。从对襄城区庞公路华电寓苑小区入户调查结果看,小区居民一般对取暖费相对能接受,但供热管网配套费很难接受。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会直接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四)协调组织不力,协同推进不够
为推进此项工作,襄阳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建委设立了办公室,但目前供暖办专职工作人员少,应对集中供暖这项庞大系统的基础工程,管理协调上非常吃力。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有的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存在认识不统一,畏难情绪大,信心不足,在工作推进中瞻前顾后、等待观望等现象,还跟不上全市集中供暖工程的高密度、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的形势需要。
三、加快推进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建设的建议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尽快让老百姓享受到市委市政府惠民政策的温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为全省打造城区集中供暖工程的示范,为其他地市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建议:
(一)完善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集中供暖工程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尽快完善《襄阳市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制定襄阳市城市供热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地选择各区域的热源点,优化供热管网的布置,做到总规和详规结合、当前与长远实施相互呼应。明确集中供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做到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在襄城区先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逐步覆盖其他几个城区。
(二)强化领导,统筹推进
尽快成立供暖工程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城区集中常态化、强有力地协调解决集中供暖推进中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等问题。明确各部门职责,主管职能部门要把集中供暖列入部门重要的议事日程,配强专职队伍,增强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水平。加强督导考核,将集中供暖工作纳入成员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对不担当、不尽责、推进不力的单位及个人,严肃督促问责。
(三)加快热源和管网建设进度
一是加快热源建设。结合各区实际,突破瓶颈症结,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加快确定建设主体和热源选址等,补齐区域热源短板。在推进供热Ⅲ区(襄城)建设基础上,重点推进供热Ⅰ区、Ⅱ区、IV区热源建设。供热II区(樊城)热源点选址确定在樊城航天工业园,应尽快实质性开工建设。IV区(东津)应尽快确定东津新区热源方式,认真筹备,加快推进。
二是加快管网建设。在主管网建设上,要将供暖管网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道路、综合管廊,一同规划,统一建设。在老城区,抓住城市道路改造、棚改项目实施等有利时机,重点解决管网建设中涉及到征迁、破路、过河、穿铁路、进古城,以及老城区无管网等难题,抓紧新建及改造。同步实施二级管网配套建设。主管网建成后要与居民住房实施二级管网对接。在主管网建设过程中,要提前考虑老旧小区和新、改、扩建小区楼盘二级管网配套建设问题,与主管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避免因二级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延迟整个工期。
(四)尽早谋划,着手解决集中供暖配套费问题
研究出台地方性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居民供暖配套费用补贴、公建单位及企业扶持等。一是筹措资金用于配套设施建设,降低市民及用热单位集中供暖配套费。政府要本着民生工程造福于民、优惠于民的理念,可从国家安排的节能投资、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政府征收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等费用中筹措补贴资金,用于供热公共管网及换热站建设,以降低集中供暖工程由市民及用热单位承担的集中供暖配套费。二是将集中供热管网及换热站的建设费用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范围。尽快出台和完善《襄阳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明确规定凡在襄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包括集中供暖配套费)并同步建设相应基础设施。新建小区不再对业主另外单独收取供暖配套费。配套费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城建主管部门负责收取。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按规定缴清配套费。配套费由市政府统一、专项用于市政工程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其中包括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污水处理、园林绿化、路灯、环境卫生、公共交通、燃气、集中供热等。三是适当延长支付集中供暖配套费周期,缓解老百姓压力。对于已建小区,可采取分期支付集中供暖配套费的办法,将这部分费用分解到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逐步收取,有利于老百姓接受和降低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联系作者: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 王华礼
联系电话:13597513977
联系地址:襄阳市襄城区余家湖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项目发展办
邮编:4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