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家园”主题论文
从大政方针看,新时代对长江生态保护提出了新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26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长江大保护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湖北宜昌市和荆州市、湖南岳阳市以及三峡坝区等地考察,并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把握五个方面的关系,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重要战略思想,带来了发展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为长江大保护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从流域水生态现状看,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加强长江水生态保护。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长江上游主要为高寒水域、高山峡谷生境,中下游为江湖复合生态系统,长江河口为半咸水生境,在长期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区域地理气候、河床地貌和水文水质等特征的差异性形成了满足不同生物生长、繁衍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但近40年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受过度捕捞(酷渔滥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围湖造田和污染排放等多因素的叠加累积影响,长江水生态退化趋势明显。一是水生态系统结构受损,突出表现为适宜生境萎缩和种群数量下降,濒危物种数增加。如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白鲟、鲥鱼、鯮等已多年未见踪迹,江豚数量不足1000头;圆口铜鱼等部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产卵生境萎缩、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中华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所需的水温、流量等生境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其繁殖规模显著下降,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活动;生物完整性指数总体处于一般水平,部分江段处于较差水平或呈下降趋势。二是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突出表现为渔业资源量锐减,年捕捞产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40多万吨下降到现今的不足10万吨;水体纳污能力下降,局部江段与湖泊污染严重、水华时有发生,威胁饮用水安全。三是水生态系统负荷预期增加,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目标对生态安全的需求增加。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特殊决定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压力大。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段,在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大坝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主控节点,对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和江湖关系演变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湖北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历来以交通便捷、航运繁盛著称,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湖北航道整治工作将呈一定强度地持续开展。湖北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育,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并有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四水和汉江汇入干流,水量丰沛;湖泊星罗棋布,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目前区域面积大于0.1km2的湖泊有958个;现有水库(含电站水库)6275座,水库总库容、大型水库座数居全国第一。但湖北过境客水量大,加上特殊气候原因造成湖北降雨多集中在每年4到9月,导致这些过境客水及降水大多以洪水的形势流失,据统计湖北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3%,水资源保护需求凸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环境“红灯”约束日益趋紧的敏感时期,水生态问题复杂程度可能会进一步上升,水量短缺、水质污染及生境损害问题对水生态系统的长期累加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凸显。
目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各行各业和流域各地借国家党政机构改革的春风全面发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了千帆竞发的态势。在水生态修复领域,湖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明确行动计划的制度和组织设计,在保护长江生态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鉴于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梯级水库建设管理与防洪抗旱、黄金水道建设及岸线利用、江湖关系变化及水系连通、海绵城市及水景观打造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工作中还涉及诸多水生态问题,亟需我们以重要生境、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为抓手,通过理念创新和科技创新,攻克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方案,以水生态可持续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一是在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的生态关键问题上下功夫。长江三峡等流域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和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对于防洪减灾、水资源科学配置和综合利用具有不可替代重要意义。但工程建设也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水文等生态节律得以调整,水电工程的生态累积影响将逐步显现,上游水电工程建设对鱼类洄游通道的阻隔、中下游江湖关系调整,对以中华鲟和江豚为旗舰标志的水生动物资源量及其结构、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水生生物多样性等带来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从开发转向保护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建议积极开展从前期调查入手的流域层面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工作,加强以高坝为重点的洄游通道修复技术攻关,开展以珍稀特有物种保护为核心的人工繁育和增殖科技应用,加大水源区和长距离调水通道的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为清水长流提供保障,关注汉江下游等敏感地区水生态变化,探索补偿措施。
二是在防洪抗旱工程建设管理的生态修复功能上下功夫。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长江大型水库群建设,为长江流域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调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效益同时,要研究和挖掘水库生态调度功能,使之发挥对珍稀特有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资源恢复的作用。目前重点研究集中在水库分层取水、坝下河道低温水影响,溶解气体过饱和等方面。同时,建议提出鱼类自然繁殖期间试验性生态调度方案,并开展实时监测。湖北堤防是防洪和航运的基本保障,既往的堤防工程建设主要考虑堤防稳定和防冲防渗效果,形成长河段的渠化和河湖水岸带硬化,以及深厚防渗墙截断地下生物交换通道等问题,使生境结构简化和微生境复杂度丧失,也是水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应针对性地开展长江河道硬质堤防及护岸工程、河岸带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生态效应、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和生态保护双重共赢目标。
三是在长江黄金水道生态问题减缓上下功夫。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长江湖北段航道的通量等级和通航保障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以疏浚、束水、护岸、裁弯等为重点的航道建设和维护工程将呈一定强度地持续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河流局部自然环境及生态格局,影响水生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动植物适宜度指标,并与其他涉水工程的不利因素形成叠加,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建议应根据具体的工程类型、布局及其影响,深入开展航道整治工程对水生态的影响及减缓措施、生态航道管理等研究,积极探索相应的避让、减缓和补偿等生态保护措施。
四是在江河湖库水系的自然连通性恢复上下功夫。分布于湖北的绝大多数湖泊,在历史上与长江自然相通,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因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需要建设的大量的闸坝,导致江河湖泊水系阻隔,江湖的复合性遭到破坏,使得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和功能衰退,继而引发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质富营养化、湖泊调蓄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此,应系统研究江湖阻隔生态通道恢复问题,建议优先选择涨渡湖为区域试点,开展生态通道恢复示范工程建设及其效果监测与评价。
五是在岸线利用和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友好性上下功夫。长江岸线资源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目前,湖北省长江干流岸线开发利用率为23.7%,在局部江段岸线开发利用程度高,且布局不尽合理,建设项目的群体累积效应已经显现,难以维系河流廊道的天然生态功能。滨水景观建设中,亦存在自然资源低效利用,过度人工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积极开展受损岸线修复与生态廊道构建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游城市群发展、水生态保护相适应的技术方案;并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开展滨水景观生态设计,增强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六是在水资源保护与绿色渔业发展有机结合上下功夫。鱼水有着天然的关系,鱼类是我国国民生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前一个时期片面追求高产值的粗放渔业发展方式严重地破环了水生态环境,工业、城市等陆源污染以及酷渔滥捕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影响优质食品保障和安全。这就需要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发展现代绿色渔业。基于此,建议积极开展以湖泊、水库为主体的绿色渔业规划编制、基于生态调控的生态养殖、绿色渔业发展方案设计相关工作,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做出新贡献。
文稿作者:潘晓洁 研究员; 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职务:科研计划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联系方式:1365728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