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农工党湖北省委员会 刘晖
【摘要】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参政党存在着组织悬浮、政党封闭、政治弱化、能力退化的风险,因而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参政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有效克服参政党风险,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去。
【关键词】参政党风险 治理 现代化
一、 参政党风险意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简单地说,国家治理体系是关于国家管理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国家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关于国家管理的基础性政治结构安排,因而必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政党制度体系中,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构成了与西方国家迥异的非竞争性政党制度框架,创造出各政党合作治理国家事务的崭新格局。多党合作制度的执行能力,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多党合作制度的落实,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多党合作在制度上的完善和在实践中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不能完全实现。
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必须依赖两个方面主体的能力: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二是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叠加,既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也给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各民主党派提出了严峻挑战。
近些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共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风险理解得也更加透彻。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共产党正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被正式写入十八大报告。2013年,新一届中共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建设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从执政党的战略思想和实际行动来看,中共中央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执政党风险意识。正是基于这种风险意识,中共各级组织采取了以群众路线教育、党内民主生活会、强力反腐败等有关党建科学化的强力措施,迅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进一步净化了组织,提高了执政党威信,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然而,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压力,并不能全部集中在执政党身上。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各民主党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客观上既不可能安然置身事外,主观上也绝不能袖手旁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参政党只有以敏锐的风险意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优化参政党组织,强化参政党能力,才能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积极元素,避免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参政党应该以执政党为师,深刻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对参政党履职的影响,冷静分析参政党建设的实际水平,科学评估新时期参政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而提出参政党建设科学化的可行方案,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切实努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现代国家治理语境下参政党面临的风险
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复杂历史时期,参政党同样面临着可能损害其参政地位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参政党风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必须进入现代化轨道,努力化解和消除参政党风险,提高参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由于组织规模、政治地位等各方面的差异,参政党在新时期面临的风险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党风险有一定差别。且各参政党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的差异,其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各参政党基本上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共同风险。
(一)组织悬浮风险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有着光荣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在各自联系的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号召力。然而,在当今时代,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诸多问题,民主党派与群众之间产生了一些距离和隔膜,呈现出明显的组织悬浮特征。主要表现在:
1. 知名度小。在党与群众的关系方面,突出地表现为民主党派在群众中的知名度降低,党派杰出人士的总体数量偏少、整体影响力趋弱。许多老百姓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知之甚少,对民主党派几乎没有认知,对民主党派作用的信任度较低。甚至有些基层干部对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的认识也存在严重偏差。民主党派的知名度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第一,党派自身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深入群众日常生活不足,关注群众切身利益不多,研究群众实际问题不扎实。第二,党派宣传工作乏力,目前的宣传手段比较单一,创造性和灵活性不够,不能引起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共鸣。第三,党派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党员队伍的参政能力并没有随着国家治理复杂性的增强而同步提升。第四,中共党委和政府部分官员政治意识不强,对党派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民主党派知名度偏低,直接导致民主党派在开展参政议政等工作中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严重影响履职效果,低工作效率和弱履职效果又反过来进一步阻碍了党派知名度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2.基层组织弱。在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总体格局中,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层级差别化特征,即党组织的凝聚力、活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从中央到地方依次单调递减,基层组织能力极其微弱。由于中央党组织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强大的政治支持,民主党派中央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大多得到较好的政治安排,且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故民主党派中央层面的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在广大地方和基层组织,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硬性约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能够获得的支持极为有限,工作开展极为艰难,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