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 王红霞)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凝结了特定地区的民风习俗,寄托了各地观众的时光记忆和文化乡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元和新媒体的普及,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戏曲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确保艺术人才学有所成,还要把他们长期留在舞台上,让地方戏曲传承后继有人。

微信图片_20210305150540

      杨俊12岁学习黄梅戏表演,被誉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是当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为数不多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从艺四十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为黄梅戏的发展、创新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地方戏极富地域特点,受众相对较少,相比于京剧,地方戏种对于人才的倚重显得更为紧迫。2016年,湖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发文,决定从全省小学毕业生中,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招收一批楚剧、汉剧、黄梅戏学员,委托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按照“5+2”(5年读完中专、后2年读完高职)模式定向培养。当年,杨俊带领剧院同事跑遍了湖北各地,上山下乡,挑选了158名“戏苗子”。如今,五年过去了,这批学生从刚进校的“一张白纸”,到如今“唱念做打舞”有板有眼,然而,他们实习、上岗等一系列的问题,又成了摆在杨俊眼前的难题——他们入职后的基本保障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暂时毫无着落。

  “人才培养是地方戏兴衰的关键,五年教学工作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杨俊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表示,这些学生是戏曲的未来,是赓续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不能为持续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势必会导致这些优秀的后继力量不断流失,一腔心血付水流,这将是最令人痛心的局面。”

  实际上,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面临的这一窘境并非个例,“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成了制约地方戏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杨俊建议,要充分发挥地方戏曲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向更广泛的剧种和基层院团,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地方戏曲事业后继有人和健康发展。“只有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实在的动力,保证戏曲传承后继有人,才能持续缓解地方剧种薪火难续的困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