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以咸宁市咸安区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直寄予厚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一、我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现状
在职业教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社会和谐的稳定器的今天,我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创业为根本目的,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科目,扩大范围。截止目前我区已有育婴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格员岗前培训、护工培训、电脑培训等多种就业创业培训课程,每年输送各类技术人才近5000人。二是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授人以渔。通过政府多部门联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摸底工作,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和培训专业需求作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并建立相应台帐,为实施技能培训提供科学的需求导向。三是着力打造“一镇一特色”培训课程,因材施教。结合各地特产和需求,合理制定培训课程。如在桂花镇开展“金种子”苗木种植培训,在汀泗桥镇开展电商培训,在双溪桥镇开展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培训,在官埠桥镇开展园林绿化培训,在高桥镇开展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培训,在向阳湖开展水产养殖培训等。四是探索“门对门”委托培训模式,定向培养。探索与医院、家政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由企业确定培训内容和结业标准,委托人社部门组织培训,开展“门对门”式定向培训服务,确保培训学员符合用人单位用人标准,提高就业率。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社会“读书”指单纯做学问。中国人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成高低贵贱,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大多数农民工对务工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谋求突破和发展的想法不是很强烈,认识不到职业培训对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职业培训可有可无,部分农民工甚至还是认为参加培训耽搁了“活路”,耽误了挣钱,要让他们放下工作来参加培训不现实。
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对职业培训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主要资金仍用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金仍显不足。由于投入不足,使得大多数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场地条件落后,实训设备简陋、陈旧,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理论课老师无技能等级证书,动手能力差,纸上谈兵;实习指导老师多数是从企业一线内退的技术工人,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力度和组织力度,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知晓程度和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依托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成立宣传服务队,深入基层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培训政策,使广大就业者获取信息,转变观念,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进行宣传,通过发布手机短信、开展入户式调查等形式,详细讲解培训政策,分析和发布培训就业信息。充分调动就业者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内在需求,即改“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引导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的市场化就业意识,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按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再次,职教经费投入应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鼓励行业、企事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等各种力量办学,充分调动企业办职教的积极性。用法律条文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对企业、个人、社团投资举办或捐赠职教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
三是提高师资素质,壮大“双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教学成败,建设一支有质有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条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教师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行业实践挂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到与所教专业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办得好的职业院校参与实践、进修、弥补、充实欠缺的相关知识技能,丰富从事高职教育的经验。
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只有重视能力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为社会输送既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执笔人:何琼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