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农工党迎来成立95周年,这是对爱国、革命、奉献的优良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参政党使命的深刻叩问。作为一名基层农工党党员和中学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双重使命。
语文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与农工党“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初心高度契合。邓演达先生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意义》中曾强调“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基本工具”,这一论断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参政党育人使命提供了历史镜鉴。通过教学实践的梳理与反思,积极探索将语文教育规律与参政党建设要求相融合的路径,让课堂成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前沿阵地。
一、坚持以文化人,在经典传承中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展现中华文化精神的经典篇目,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天下观、担当观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探索通过“文本细读+历史勾连”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中“民为邦本”“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与农工党“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的历史选择形成精神呼应。例如,在讲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不仅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更追溯辛弃疾“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撰文”的生平,阐释其“恢复中原”的家国情怀与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先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理想的内在一致性,让学生在历史纵深中理解参政党的价值根基。二是赓续革命薪火。开设专题课,选取《楚辞》(屈原)、《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革命军》(邹容)、邓演达《我们的政治主张》节选、艾青《我爱这土地》等文本,以“爱国基因千年传承—革命先辈政党求索—新时代参政党使命担当”为主线,串联起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与农工党优良传统的历史脉络,通过沉浸式体验教学,让学生在经典研读中触摸政党初心,在历史对照中理解爱国、革命、奉献的精神内核。三是坚定制度自信。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作品,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路遥《平凡的世界》、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记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通过“对比阅读+现实观照”,将课文内容与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相结合。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组织学生查阅农工党在1948年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历史文献,对比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与新中国的发展成就,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种将语文课堂转化为制度自信“教育场”的实践,既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对参政党理论的认知认同。
二、坚持以德育魂,在文本解读中厚植家国情怀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想政治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为我们基层农工党党员、一线教师将如何将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本职工作与党派履职的同频共振。
一是提升政治领悟力。注重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语文教学转化为参政党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例如,在讲解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时,既深刻领悟这是对烈士的赞美,也可全面感知是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的期许。在教学中,结合农工党党员、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院士深耕动物防疫领域的事迹,阐释“爱国奉献”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立足岗位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行动。通过“文本剖析—党史对照—现实案例”的三维解读,自觉从文学文本中提炼政治价值,深化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培育参政议政力。将语文写作教学与参政党履职思维相结合,在命题设计中融入社情民意视角。例如,围绕“关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建议”,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从“传统文化比重”“现代科技题材”“参政党历史篇目”等角度收集学生教材使用体验,形成”问题发现—数据分析—对策建议”的参政范式,撰写《关于加强中学教材中多党合作历史篇目设置的建议》等。同时,结合教学实践积累素材,将课堂观察到的教育痛点(如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不足)转化为参政议政议题,通过撰写提案、参与调研等方式,实现”教学实践—问题研究—资政建言”的闭环,提升从教育现场提炼履职素材的能力。三是锻造合作共事力。依托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场景,模拟政治协商实践,强化参政党协作意识。在组织《茶馆》话剧改编、《中国脱贫攻坚报告》阅读研讨时,设置“提案人”“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代表”等角色,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等涉党派界别议题展开协商。通过分工调研、方案比选、跨组辩论等环节,与学生共同体验“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流程,理解农工党作为参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职能定位,提升与执政党及社会各界协同共事的能力。四是增强社会服务力。立足语文教育专业优势,设计“党派理论+社会服务”特色实践项目。面向高一学生开设“参政党理论启蒙”写作工作坊,以“历史的选择:多党合作制度溯源”“岗位的担当:农工党员先锋事迹”“青年的使命:我的参政初体验”为主题,通过研读《我们的政治主张》等党史文献、访谈农工党员教师(医生)、模拟撰写微提案等活动,既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向青年群体传播农工党“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理念。同时,将工作坊成果转化为社区教育资源,通过“传统文化进社区”讲座等形式,扩大参政党理论的社会辐射面,实现教育服务与党派宣传双向赋能。
三、坚持以责履职,在教育实践中彰显参政党担当
一是构建“大语文”育人体系。作为基层农工党党员,结合党派资源与教育需求,设计特色课程。例如,联合农工党黄陂医卫支部党员,选取《本草纲目》中的诗词、《黄帝内经》中的哲学思想,解读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讲述农工党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贡献,如农工党党员、太原显微手外科医院院长赵立宗创办“平民医院”服务百姓的事迹。这种跨学科课程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边界,又彰显了参政党的界别特色,形成“学科知识+党派文化+社会责任”的立体育人模式。二是践行“教育为民”参政宗旨。积极参与农工党黄陂区工委组织的“送教下乡”“社区文化讲堂”等活动,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例如,在黄陂区姚集中学开展“木兰同心”大讲堂,为学生作考前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出现的考前焦虑、失眠等心理现象,传授应对策略和情绪调节技巧。在社区开设“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这些实践不仅履行了参政党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将个人专业优势与党派使命相结合,做到立足岗位、双岗建功。三是捕捉“教育现场”参政素材。作为一线教师,每天接触教育现场,能敏锐发现教育改革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针对“‘双减’政策下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不足”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关于加强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化建设的建议》,提出对策,努力将教学实践转化为参政议政成果的过程,为教育决策提供一线视角。
从课堂上的字斟句酌到社会服务的身体力行,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农工党党员的履职,既要仰望“坚持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星空,更要脚踏“三尺讲台育桃李”的实践土地。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有力量的人,不是养成有知识的游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践行参政党理论,需要我们既做“经师”,精研语文教学规律;更做“人师”,传递制度自信。
当前,湖北正在发力加快推进支点建设。教育作为人才供给的基础、科技创新的引擎、促进产业升级的桥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其质量水平深刻影响着湖北支点建设的成色。建成教育强省,是湖北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教育战线的重大课题,也是一线教师的实践命题。未来,我将笃定实干、以质图强,立足本职、服务社会,不断提升自身履职能力,继续深耕“语文教育+党派建设”的融合创新,在学生心中播撒多党合作的种子,让农工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荣传统在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培育“四个自信”的土壤,让每一次履职都成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注脚,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支点建设之基。